1.2024年3月,全国两会上,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继续呼吁通过完善法律和市场监管体系,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关于进一步加强APP自动续费管理的提案》中提及了APP自动续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他提出,APP续费主要问题是“容易误开通、平台不提醒、退订隐蔽深、平台擅做主、客服不回复”。
2.2023年11月(澎湃新闻),杭州的吴女士(化名)通过澎湃质量观投诉平台反映,她丈夫叶先生在翻查银行账单时发现,他的苹果账户订阅了一款名叫“ScanGuru”的文件扫描软件,每周自动从他的银行卡中扣除50元,已持续三年之久,累计金额达8000元,这期间他自己毫不知情。发现问题后,叶先生联系了苹果客服,希望能退还全款金额,对方回应称权限有限,只能退款九周的订阅费用450元。叶先生及其家人多次致电苹果公司,坚持要求退回剩余的7550元,但至今未得到有效处理。
据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5月底,包含安卓、苹果、鸿蒙等应用商店在内,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1万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自2021年9月1日实施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已通报880余款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其中涉及“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占比最高,为32.5%,其次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占比为24.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禁止APP使用“开通会员免广告”“首期会员免费或低价”等诱导性、误导性的广告语、宣传语。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电信条例》《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规范安装、卸载行为,优化服务体验,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响应客户诉求等。
(1)侵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一是隐私泄露风险,许多APP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包括姓名、电话号码、地址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导致用户遭受诈骗、骚扰等困扰;二是财产损失,山寨APP和存在欺诈行为的APP可能诱导用户进行非法投资或贷款,从而骗取用户资金。此外,强制自动续费等隐形扣费也可能让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额外支出;三是用户体验受损,弹窗广告多且难屏蔽、设置卸载障碍等乱象严重影响用户使用APP的体验,降低用户对APP的满意度。
(2)损害正规的企业、平台的声誉和利益。山寨APP和欺诈行为可能损害正规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导致消费者对正规企业产生不信任感;APP乱象可能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化,正规企业可能因不正当竞争而遭受损失。
(3)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APP乱象可能扰乱手机应用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优质APP难以脱颖而出,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乱象丛生的环境下,企业可能因担心风险而减少在APP创新方面的投入,从而阻碍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4)威胁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APP乱象可能增加社会信息安全隐患,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违背了道德伦理原则,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1)消费者需求多样,维权意识不足。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且对APP的功能和体验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消费者可能难以准确判断APP的质量和功能,从而容易被乱象所迷惑;部分消费者在遭遇APP乱象时,可能由于维权意识不足或维权成本过高而选择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象的滋生。
(2)企业追逐利益,法律意识淡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如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以吸引用户。
(3)市场监管缺失,竞争不规范。当前,对于APP市场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均存在不足。这使得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有机可乘,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违法活动;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恶意刷单、虚假评价等,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用户信任。
(4)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诚信体系不健全。随着APP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完善速度相对滞后。这使得一些新型乱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和规范;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缺乏诚信约束,容易出现欺诈、虚假宣传等乱象。
(1)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