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全省一盘棋”,粤西城市在海洋经济上齐发力,各骋所长,相得益彰,尽显“海上英姿”。
航运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广州致力于将广州港打造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在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以南沙港区作为核心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港航大物流体系,强化枢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借此增强广州航运枢纽面向世界、服务世界的综合能力,打造广州海洋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2022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准箱,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中唯一保持两项指标均为正增长的港口。截至2022年12月底,广州港共有集装箱航线条,其中外贸航线条,辐射欧美、中东、拉美、非洲、RCEP主要国家,是华南地区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
近年来,珠海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着力建设深海养殖区、渔港经济区、国家级海洋牧场“三区一场”,建强“蓝色粮仓”。
2021年,珠海渔业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6.5%,2022年,渔业产值91.8亿元,同比增长8.4%。在万山海域、外伶仃海域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珠海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将海洋养殖区域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江门在珠三角7个沿海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正因沿海资源特殊,江门牢牢把握交通“开路先锋”定位,适度超前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20年6月,东连港珠澳大桥,西连新台高速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开工,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黄茅海大桥是大湾区第三条重要跨海通道,全长31千米,跨径72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三塔斜拉桥。黄茅海通道将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
湛江是广东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目前,湛江经开区海水养殖面积达6309公顷,渔业用海区海洋开发利用空间达1933平方公里,其中深水网箱基地4.861平方公里,形成了集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
2022年,湛江水产品产量125.5万吨,占广东省水产品产量的14%,总产值274.6亿元,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湛江还自主培育水产118个种类,拥有水产种苗场480家,率先解决对虾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茂名将临港化工产业做实做强,致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全市现有各类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炼油加工能力与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茂名的海洋经济潮头不仅在企业规模中,还涌现于重点项目上。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年产约450万吨丙烯、350万-400万吨聚丙烯、100万吨乙烯、50万吨聚乙烯、10万吨丁二烯和20万吨氢气,成为世界级聚丙烯生产基地。
近年来,阳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目前,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万千瓦,约占全省43.8%;2022年度完成投资129.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94.8亿,并网规模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2022年度上网电量70.7亿千瓦时,产值约60亿元。
阳江充分利用风电资源,规划建设国际风电城,还成立全省首个风电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级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
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向海图强,广东的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