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系统部署、扎实推进“双碳”标准计量工作,初步形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较广的标准体系,计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面向“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展仍然滞后、工作基础总体偏弱,一些急用先行的重要“双碳”标准存在空白,部分领域标准亟须修订,相关计量仪器研制水平不高,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供给不足,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基于此,《方案》明确提出2024年和2025年总体目标,同时聚焦当前标准计量工作的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双碳”标准计量工作是支撑碳排放双控实行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碳排放双控,2024年和2025年是夯实工作基础的关键时期。
具体来看,在标准方面,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在计量方面,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是统一核算方法和标准的关键一步,将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可测量、可比较。这要求企业要基于该标准体系,提升数据质量,对本企业的相关碳排放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核算。”
“《方案》提出,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碳排放管理中来,并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吴琦说。
在吴琦看来,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的建设,一方面将为企业提供碳排放管理的标准和指导,帮助企业更好进行碳排放管理;另一方面,这也将推动碳排放管理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从《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来看,在标准方面,一是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二是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三是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四是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五是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六是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七是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八是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
在计量方面,一是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三是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四是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五是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六是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七是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八是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
《方案》还明确提出,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依据新的碳计量体系,对其碳排放进行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核算与管理,将促使自身建立更加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而随着碳计量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碳排放标准的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碳计量标准的提高也将使得绿色低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相应提高,只有符合碳计量标准的企业才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这将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优胜劣汰和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