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被誉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是数字经济时代工业领域的“皇冠”。园区企业上海数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设科技”)成立之初,便将目光投向了工业软件的定制化开发,致力于消除工业系统与软件工程之间的技术壁垒。本期逐梦人,我们采访了数设科技创始人、总经理牟全臣,听他讲述在工业软件赛道加速成长的故事。
从工程师、大学讲师,到国外软件企业高管、总经理,再到自主创业者,牟全臣或许就是传说中“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的现实版。
带着对工业软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技术自由探索的渴望,2010年,牟全臣创立数设科技。他表示,“创立数设科技的原因有二,一是感觉个人职业发展到了瓶颈期,想要突破现状,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二是在丰富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心得,希望将其投入到全新赛道中,寻找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成立初期,公司以软件开发和咨询服务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意识到共性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加大研发力度并形成一套基于共性理论基础的开发框架——为工业软件开发提供首创的工业系统六维四层统一建模理论方法、工业软件框架-中台底座-应用三级构建通用功能模块和底层架构支撑。”这一转变不仅有效控制了其自身开发成本,还确保了客户项目的可持续性与扩展性。数设科技也逐渐从单纯的软件开发公司,转型为一家专注于工业软件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创新型企业。
成立以来,数设科技在工业软件领域成绩优异,不仅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等荣誉,还主持和参与6项国家标准制定,现拥有20项国家发明专利,在申发明专利逾50项。
当前,“软件定义制造”等新模式正在快速发展。如何理解“软件定义制造”?牟全臣解释:“软件定义制造实际上是强调了软件在制造过程中发挥的核心和灵魂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软件自己就能定义制造,实则需要通过定制化软件实现。而定制化软件存在一定的开发成本过高、数据孤岛等问题。”
基于对定制化工业软件普遍规律、内部理论方法、发展模式以及技术根基的把控,数设科技的核心优势体现在模型驱动、统一架构、低代码开发方面。“发挥中国定制化软件优势,以定制化代替通用化。我们特别强调统一模型驱动的工业软件,它是实现从软件定义制造到制造定义软件逻辑闭环、技术闭环的一个必要手段。”牟全臣说道。
秉承“成为全球工业软件领域的领军者,引领行业技术变革”的愿景,数设科技一直在奋进路上。目前,数设科技产品体系丰富多样,涵盖从开发工具到终端产品的各环节。
其中,模型工具IMKERNEL工业模型引擎面向高校和研究所科研人员,为其提供软算法验证工具、集成开发工具和底层数据结构插件。INSOFWORKS工业软件低代码开发平台则针对工业软件开发人员设计,为定制化、平台化工业软件提供高效建模方法、通用功能模块和底层架构支撑,助力专业化工业软件系统敏捷开发,赋能企业核心技术沉淀、柔性生产能力提升。
如果在某些领域的共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就可能形成一类产品。以INSOFROBOT机器人离/在线复合编程系统为例,牟全臣介绍,该系统最初是为苏州某弯管机企业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品类,覆盖弯管机、激光切割、折弯、码垛、焊接等多种应用场景。同时,数设科技还推出INSOFTEST试验管理系统、INSOFCAPP制造工艺规划及生产过程控制和INSOFLLM工业大模型引擎。在牟全臣的带领之下,数设科技累计服务航天科技集团第511所、航天科技集团第501部等超100家客户,覆盖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船舶、机器人等领域。
AI与大模型的“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从学术界延伸至产业界、工业界,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数设科技正乘势而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工业软件企业,我们肯定要迎合AI和大模型发展,了解其规律、架构、功能以及模块等需求。将AI和我们对机理的了解两者耦合起来,能够给工业系统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加高水平的解决方案。数设科技正在筹划申报工信部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旨在推动工业大模型应用,提升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
当前,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已形成“以信创产业为核心,以在线新经济和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三维产业形态,产业氛围浓郁。“作为一家软件企业,我们在选择园区时对产业研发氛围极为看重,期望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上海浦东软件园三林园集聚了大量软件企业和工程师,有着很棒的创业氛围,搭建了企业沟通交流的理想平台,这是吸引我们入驻的最大原因,”牟全臣补充道,“同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服务到位,为我们专注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