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北部的西店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电筒镇级生产基地之一,该镇出品的移动照明灯具,在全球行业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份额。
6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浙江宁波西店镇手电筒年产值80亿元,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支手电筒的出海之路》,探寻西店手电筒的出海之路。
该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电筒镇级生产基地之一,全镇有以手电筒为主导产品的企业900余家,年产值达80亿元,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店镇出品的移动照明灯具,在全球行业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手电筒,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用电器”,停电应急、夜间出行,都少不了它。但现在智能手机都拥有照明功能,城市和乡村的供电、照明设施逐渐完善,大街小巷路灯遍布,手电筒似乎已不再那么“必需”。
如今,手电筒的市场空间在哪儿?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西店镇的多家手电筒企业。
旋转伸缩“镜头”即可多级调节光束大小远近的变焦手电筒;搭载大容量电池、能为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移动电源的手电筒;连接了彩灯串、可以为露营的夜晚营造温馨氛围的手电筒;带有驱蚊功能,能让人们在野外少受蚊虫之苦的露营灯……走进位于西店镇的宁海县黑森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样品间,种类繁多的移动照明灯具让记者目不暇接。
“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变化。”黑森林电商部经理周怡云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户外活动,人们对户外装备,尤其是对便携、高亮度照明灯具的需求在迅速增加。“比如野外露营、徒步、探险和钓鱼,都需要手电筒照明和防身,头灯类产品则应用在夜跑、夜骑和潜水等活动中。”周怡云说。
西店镇的手电筒企业纷纷抢抓户外活动热潮“风口”,加速开发功能更加丰富、更具实用性的移动照明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周怡云告诉记者,黑森林目前已经开发手电筒250多款,头灯160多款,申请了200多项产品专利,并以每个季度30至40款的速度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除户外活动外,工程建设、维修作业、抢险救灾等也是手电筒无可取代的应用场景。
在西店镇的宁海一森日用品有限公司,开发部主管冯养坚向记者展示了一件他引以为傲的“神器”。这件手电筒有碗口粗细、形似“炮筒”,在没有遮挡物的情况下,照明距离可达到4738米。
“产品设计初衷是为了户外搜救,能够在多种场景或极端的环境中运用,助力高效率的搜救行动。”冯养坚解释,在灾害现场,许多地点往往无法直接到达,也没有稳定的电源供应,这时就需要这样的超长照明距离手电筒配合直升机来支援抢险搜救。
和一森一样,许多西店手电筒企业也开发特殊应用场景的手电筒产品。比如宁波双童电器有限公司根据汽车维修、建筑工地等不同工作环境,开发出挂式、磁吸式、支架式等系列产品;宁波荣发电器有限公司则针对高海拔、极寒等极端环境进行产品研发,已经申请了100多项专利。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越来越少,但它依然是很多特殊应用场景下的必需品。”冯养坚说,“手电筒越来越强调细分市场和多元化功能。这些市场需求激发了西店光电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也让我们有了发展信心。”
现在,冯养坚和他的团队正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研发10公里照明距离的超级手电筒,还有可以在200米深的水下畅通无阻的防水搜救灯。他认为,这些挑战极限的手电筒,或许未来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应用。
在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数控车床正在工作,几分钟的时间,铝合金材料在精准的切割雕琢之下“变身”成为精致闪亮的手电筒外壳部件;流水线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测试和包装,一片繁忙景象。“最近的订单量很大。”正在查看生产情况的总经理洪永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抓紧生产一批销往海外的手电筒和提灯产品。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企业是西店手电筒龙头企业之一,已经入行20多年的洪永强也见证了西店手电筒产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依托传统模具和塑料业的优势,西店镇手电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不少企业都是小作坊起家。”洪永强回忆道,“产品生产门槛低,技术含量也低,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企业都曾深陷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中。”
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持续。企业想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痛定思痛,西店手电筒企业竞相进行技术改造,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集约型,追求机械化、自动化,大规模实施流水线生产,提升工业水平和效率。
“从过去的手工小仪表车床,到如今的数控车床,手电筒生产从半自动半手工发展成为自动化。”洪永强说,技术革新转变了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