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泥条的声音不绝于耳,壶身在明针的一次次打磨下,渐渐圆润,在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学员们正在学习制作紫砂壶。距此不远的三洞桥村,参观开窑、购买陶瓷文创的游客络绎不绝。
宜兴前墅龙窑围绕打造“600年龙窑IP”,已开发出20余款文创产品,IP价值超2000万元。它的活化复兴,也带动了周边居民创新创业,紫砂直播、陶艺工作室随之产生,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明晰。
无锡深刻把握人文与经济的融合互动关系,类似传统文化赋能城市经济、经济融入文化的例子遍布城乡。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与经济从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习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无锡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积厚流光、尚德务实的工商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绵延,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成为无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无锡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绵延千年的文脉积淀,赋予无锡务实惟新的精神原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发无锡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无锡清楚地认识到,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无锡通过“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激活了一个个古建老宅,让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出了各自的特色风采。
走进东林书院,换上汉服,在茶香氤氲中,开启一段惬意的书院生活之旅。“不光是文化与美食相结合的‘茶文雅集’预订火热,我们的研学课程、手作体验、国学沙龙、实景演出,都很受欢迎。”无锡市东林书院与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书院探索创新,打造了书院生活文旅体验中心,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现代文明空间。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沿岸,人潮涌动。河上,新能源游船和摇橹船交错而过,游客们穿行在街区的各色创意小店内,听一曲无锡评弹,品一餐锡式美食,淘几件非遗好物,再到“古运河·遇见博物馆”探秘古蜀文明,沉浸式体验着古今交织的奇妙之旅。
在无锡,“文化+”旅游的模式,持续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将园林、古镇、博物馆等城市特色文化挖掘成发展城市“夜经济”的富矿。
“一江一河”的城市生态T台上,一个个古老的文化IP被激活;一场直播考古活动,引发全网关注,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无锡智慧;历史文化街区好戏连台,吸引着市民游客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创造;一项项非遗逐渐融入了现代生活,一次次实现跨圈传播……
人文环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是重要的生产力。无锡以文赋能,以文塑城,以文兴业,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百年工商文化基因,不断催生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
近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示了“卓易紫砂街”线上元宇宙App,来宾们竞相体验定制个性化的紫砂壶。数字赋能,助力无锡国家级非遗项目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走向世界。紫砂产业孕育出了一个个全新的“非遗+”模式,不断拓展着宜兴乡村振兴的思路。
据统计,2023年,无锡文化产业增加值653.44亿元、增速达10.32%,无锡企业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获“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提名,“五经普”认定文化企业数增速、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双重点”名单数均列全省第一。
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以“一条河、一座城”为主题,无锡正在持续推进文化遗产整理、保护、修缮与开发。
运河汇、红船场、庆丰文化艺术园区等一大批沿运河而建的创意园区,脱胎于工业遗产,如今活化利用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打卡地。小娄巷、惠山古镇、清名桥、运河外滩、融创文旅城等载体焕新升级,6个案例入选江苏人文经济第一批入库案例,入围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不断展现无锡的国际消费城市新形象。
从全国首个央视拍摄基地到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通过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城市发展插上文化和经济的“双翼”。“目前,园区已聚集国内外800余家规模影视文化类企业,去年底,产业园总产值达60亿元。”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管理处主任姚竞菲透露,产业园正朝着电影工业4.0的目标加速迈进。
人文因经济加持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经济因注入人文含量而具有更高价值。抚今追昔,无锡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蝶变,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铸造文化、发展文化、依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