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首个遨游太空的人——宇航员加加林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与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
此前,人类从未真正看过地球的全貌。当人类从整体上审视自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当信息化浪潮奔涌向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发生深刻改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地球村“鸡犬之声相闻”。
2015年,习站在网络空间人类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直面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问题,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强调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倡导“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的理念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不断升华,散发出宏阔睿智的思想魅力,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中汇聚起追寻梦想的磅礴力量,迸发出昭示未来的耀眼光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2023年11月8日,习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科学分析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的重大倡议。
“让我们携起手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随着一朵朵雪中绽放的红梅,中国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古诗《梅花》跃然屏上,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同学们一字一句、字正腔圆地诵读起来,一块智慧大屏将教室里的学生带入中国美学所描绘的冰雪世界。
这是北京语言大学“语合智慧教室”样板间内的场景。将汉语学习、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组合,在智慧平台上予以生动又有趣、直观且丰富的呈现,这种寓教于乐、实时远程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兴致勃勃。
每当我们点击鼠标浏览网页、开启一次视频会议或者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一张照片,都是在参与一场全球性的信息交换。这种瞬间触达的、无处不在的连接,实际上依赖于一种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海底光缆。这个看似遥远和神秘的设施传输着全球95%以上的国际数据。
通了!跨越9400公里,设计容量为20T,中国连起了一条亚洲直达海缆(ADC),与亚太二号海缆、东南亚-日本海缆和亚欧海缆相互组合,提供东南亚地区多路由选择的高速信道。这条海底光缆从广东汕头扩散开来,深埋海底的玻璃纤维为亚太国家提供了更安全稳定的数据连接。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数字化,“中国建造”走出国门,打造出一个个令世界惊叹的超级工程,给各国民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如何建造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中国给出了回答——埃及首都开罗以东约50公里,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中国企业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
智能火灾报警、自动化楼宇控制、生活垃圾自动化处理······项目包含的非洲住宅第一高楼中的全自动、智能化细节,展示着“中国建造”金字招牌。中国在海外项目中大量应用、创造各类新技术,将绿色低碳建筑理念融入其中,用“绿色智慧”打造出一个个新地标建筑。
非洲沙漠中的中央商务区、地中海沿岸的绿色电厂、印度洋上的未来城······许多海外重大基建工程,都见证着了不起的中国力量,也让世界各国对“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深刻且具体的认知。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强震,境内水、电、通信全部中断,各国救援队间的通信不畅成为救援的障碍之一。中国救援队员通过使用北斗系统特有的短报文功能,在手机完全接收不到信号的情况下,利用短报文服务发送救援位置与救援信息,为尼泊尔救援作出了重要贡献。
防灾减灾是北斗应用最为典型和突出的领域之一。基于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及短报文通信功能,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灾情信息快速上报与共享等服务,显著提高灾害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指挥能力。
从“天边”到“身边”,从“星辰”到“指尖”,北斗系统已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腾飞阶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