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非乐鱼体育遗数字说

2024-07-17

  中国作为文化古国,非遗资源丰富。而其中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流域,亦是中国非遗资源丰富的宝地之一。2019年9月份,习在河南郑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和自治区,非遗总数达到4581项,平均每省509项。

  通过统计,黄河流域在中国七大流域中非遗项目总数排名第二,流域内每省非遗项目平均数量排名第三。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整体的非遗申报成果在全国位于较前列。

  本文选取黄河流域九省共42批省级非遗名单,截止时间为2020年3月20日。因各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的划分略有差异,为方便统计工作,将各省非遗种类统一按照国家级名录整理为十大门类: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曲艺,民俗。

  根据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发现黄河流域整体种类占比排名前三为: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美术。

  从种类占比来看,传统技艺数量最多,而且各省的种类分布整体较为接近。其中山东、河南、陕西种类相对比较均衡,内蒙古民俗数量相对较多,山西传统戏剧数量在黄河流域整体中较为突出,主要是秧歌戏、梆子、晋剧和道情戏。但从具体种类和省份来看,仍存在一定差异性。

  传统技艺中,饮食制作与保存技艺数量最多占比40.87%(377项),其中占比最多依次分别为陕西(87项)、山西(77项)和四川(68项)。

  内蒙古的出行交通技艺、马鞍具和缰绳的制作技艺较多,这与内蒙古游牧民族的流动特性有关。

  河南曲艺非遗数量较为突出,多项制作技艺也都为乐器制作且为河南省独有的制作技艺,如:阮、笙等。

  冶锻烧造技艺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河南、甘肃这四个省份。这主要是因为该技艺依赖原产地且产业难迁移。张鉴模 《 从中国矿业看金属矿产的分布 》中提到,黄河流域的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朝地台——河淮凹陷、山西褶皱带、淮阳地盾、鲁中突起和渭南古陆等地质构造带,与非遗项目分布具有相似性。

  传统美术中,绘画和雕刻占比最高,其次是编织、剪纸和刺绣。绘画和雕刻形式众多、材质不一,各省表现较为平均,其中唐卡作为少数民族绘画形式,非遗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青海,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

  剪纸作为黄河流域的世界级非遗之一,得到了较早的传承保护,黄河流域各个省份都有剪纸非遗的项目,山西最多、陕西次之。其中同质化的问题比较严重,部分剪纸项目申报没有特色,惟有剪纸二字,过于依赖世界级非遗的名号,缺乏创新性探索。

  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长期的互动交流,黄河流域各省之间的非遗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和共通性。如:河灯,古代交通不便,在黄河边跑水上运输的人翻船溺水的事时有发生。为了祈求出行平安,处于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区的河曲县逐渐形成了祭拜大禹、放河灯的习俗。久而久之逐渐在实践中传播开来,如今山西、青海、河南和甘肃都有河灯的非遗项目。

  从具体类目来看,黄河流域各省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各省也应注意省份间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而发掘本省特色,探索出更具有代表意义的非遗项目。

  经调查数据统计,黄河流域内汉族非遗项目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仅占17%。而少数民族中非遗项目数量排名前三为:蒙古族,藏族,彝族。

  流域内共有七个省份的21个少数民族申报了非遗项目,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共443项,数量最多。四川省囊括9个少数民族,民族多样化最高。

  在少数民族的非遗项目中,种类占比最多的是传统技艺(127项)和民俗(107项)。

  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统建筑技艺:部分少数民族具有自己的居住特色,相比于汉族,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技艺数量较多且更为突出(如:蒙古包、羌族碉楼等)。2.工具制作技艺采用的材质上也与汉族有所区别,少数民族制作技艺多为皮毛、金银、玉石和漆器,而汉族多采取木制、漆器和石器。3.纺织印染技艺:少数民族受限于纺织材料的单一性(皮革、动物毛),少数民族纺织多采取擀毡和编织技艺,与汉族纺织技艺数量和形式都有较大差异。

  在民俗方面,少数民族表现突出,相比于汉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拥有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信仰、仪式、民族节日和表演活动,与汉族差异较。


本文由:乐鱼app官方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