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洪雅,美丽河湖犹如一幅幅灵动的风景画,绘就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的生态画卷。近年来,洪雅县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河湖保护治理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各项工作任务,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治水实践,着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河湖长制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让水生态润泽万千群众。
洪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面积1896平方公里,全县有大小河流330条,总长950公里。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前,城乡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县域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相关污水处理配套建设资金不足,污水收集率不高。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散排、大量畜禽废弃物污水直排河流、化肥过度使用等情况严重,农村水环境不容乐观。此外,防洪工程体系未形成,流域居民安全受暴雨洪水严重威胁。小水电站无序、高强度开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洪雅县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河湖长制建设从“有名有实”到“有力有为”转变。坚持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实行县、镇、村三级河长管理制度。建立了河道警长、巡河、保洁“三大体系”,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张清单”,河长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工作督察、考核验收“五项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河长巡河、治河、护河成为常态。
河湖长制的推行,构建了党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格局,解决了过去河道水环境问题多、反复治、成效弱等问题,实现了江河湖泊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重拳整治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和周公河珍稀鱼类保护区环保突出问题,关停矿山14家,拆除电站43座,整治成效多次被央视报道;完成119座水电站整改,河湖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累计向上争取资金3亿元,新建生态堤防37公里,保护人口9.3万人、耕地6.1万亩;全覆盖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9座,配套人工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升到地表水Ⅲ类;高标准实施“厕污共治”,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洪雅召开,经验全省推广。
为激发河湖治理新动能,洪雅全县12个镇76个村(社区)已全面完成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推广工作,均已编制“一村一策”,完成设置“河长工作室”、组建管护队伍、制作河湖管护意见箱等规定动作。在此基础上,洪雅创新探索“四个一”模式,即在硬件上安装一批宣传标牌、软件上提炼出河湖管护“三字诀”“支部+”“1+N”等经典模式、在形式上创作一系列文艺作品、在机制上创新精神物资激励办法,长效常态加强基层河湖治理。
同时,洪雅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河道管理村民自治新模式——“生态段长制”,以镇、村、组为单位实行生态段长制,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属地管理”的要求,将河湖管理日常工作细化到村(社),责任落实到人,化解河流监管和日常保洁难题,使全民管水治水护水联动机制成为新常态。
在河湖治理工作推进过程中,洪雅县坚持系统治理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利、农业、环保等多部门联合联动,将水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活水、净水、亲水”的美丽河湖建设新途径,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实现了因水而美,因美而富的“水美经济”,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提供了有力的水环境支撑。
以打造全省“零碳”农业第一县为目标,建设化肥零使用、化学农药减量示范区2.1万亩,有效解决农业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源。通过水岸同治、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青衣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3年2月、3月水质更是自2017年实施河湖长制以来首次达到Ⅰ类;青衣江其他主要支流如花溪河、稚川河等水质均达Ⅱ类;青衣江木城镇、周公河葫芦坝电站2个国考断面始终保持在Ⅱ类;安溪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Ⅲ类。
水生态持续改善,洪雅继续做优活水之都水文化。融合田锡谏言文化、山水田园生态文化等,建成田锡水景公园,城市水生态更美更宜居。通过打造洪雅烟雨柳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布局水生态景观节点、建设水科普长廊等,让水成为洪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能源泉。
2023年,洪雅烟雨柳江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近年来,洪雅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并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群众普遍感觉家门口的河流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景更美了,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