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讲述“工程造价”的前世今生梳理“乐鱼体育企业定额”的来龙去脉

2024-08-14

  现如今,装配式、工业化、BIM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方法、造楼机……等工程相关软硬件技术的演进,让我们不断见证着“60分钟顶升一层楼”“11天建成雷神山”等等基建狂魔的建造奇迹。

  而穿越到1000多年前,在没有大型起重机、造楼机的科技加持的古代,建筑工程效率之高才更令人瞠目结舌:

  武则天时代明堂,是故宫太和殿四倍之大、比应县木塔更高,用时不到一年建成;

  由古及今,建造师的技艺在时代长河中传承,建造管理的方法在不断迭代创新,今天和我们从另一个微观的角度,盘一盘“工程造价”的前世今生。

  历史中关于工程建造的典籍不缺,但是将“工程造价”当作一个专题研究的典籍还是凤毛麟角,因为古代对于工程施工投资把控往往是朝廷的差事,造价工作大多都是体制内部的官员或者世代效忠皇室的工匠来领导。前期专业分工没那细致的情况下,这些主管官员往往也是身兼数职,能闲下来总结归纳一下也往往是“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关于历史工程“造价”计算方法与理论沉淀下来的内容缺失极其有限。

  所以北宋时期诞生的一部典籍《营造法式》就弥足珍贵,《营造法式》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规范的书,更重要的是也是大篇幅研究工程定额的一部典籍。

  说起为何要写这本书,建筑技艺优良做法前朝也不是没有,为何之前就没有人写,一定的历史现象必定有一定的历史政治背景,这本书真正诞生的历史背景是:反腐!

  宋朝建国,百废待兴,亭台雨榭,大干工程,凡有利者,必有钻营。一时间,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员贪污成风,蝇营狗苟都无死角覆盖施工全过程阶段了:

  施工前多估工料, 虚报项目者不乏; 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监守自盗者不乏; 工程结束后谎报结余, 邀功请赏的也不在少数;关键最后房屋质量参差不齐问题一样存在。

  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 修建感应塔,主管官员估工34万余人,后来朝廷重估, 只需原估数的五分之一……(这个人工费造价偏颇也忒离谱了)

  这对于当时励精图强、节流开源的变法家王安石哪能忍,于是《营造法式》的第一版就在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中被敕令编修的。其目标就如我们现在的施工指南,将各项工程的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都立下统一的标准。

  看下下图,大到建筑占地面积,小到构件尺寸《营造法式》里都有明确规定,不得不佩服匠人智慧。设计标准、规范、材料标准、施工定额、指标都定死了,官员就没法谎报了。

  全书分为总释总例、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五大部分,共357篇,3355条。

  全书不光考证了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通用的名称以及书中所用的正式名称,还确立了13项工种制度,更难能可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五卷按照各作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有关工作的质量。

  我们知道,早在隋朝时期就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这其中负责建筑管理这一摊子事儿的就归属于工部,工部掌管的是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合理推测早期的工部肯定也有一些专职于造价算量的当差人员,但是真正将“造价”比较明确为一个工种的还要说到清朝。

  清代有样式房、销算房承办制度,皆世守之工,分掌营造事业。凡兴作由样式房进呈图样,奉准后再发工部或内务府算房编造各作做法和估计工料。

  而“算房”一词,就是对清代工部营缮司料估所和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二者的通称。算房算房,简单明了,小编认为单从汉字传神达意的意蕴上看,比“造价”二字更妥帖。

  具体来讲就是,皇家工程有内务府统一负责,样式房负责设计(设计院),销算房负责工程预算,做销算不仅要懂得计算,还要懂得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

  销算房工作流程如下:销算人员根据样式房提供的图样,算出用多少工、多少料,编制出合理经济的预算。清代销算采取的也是招投标的方式,各家把销算的结果拿出来,哪家算得更准确更经济,哪家就最终可以中标,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算房人员古往至今都是个拼实力的岗位。

  算房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还会经常性的受邀客串“评标委员会成员”。那时候在“建筑市场”上的“公开招标”的工作一般是由销算房主持,然后各路“投标单位”上报自己的工料情况,将材料包裹好悬挂于大树上,然后算房挨个核实,测算出哪个的标的最经济实惠,谁就中标。所有算房不光是个有实力,还是个有权力的角色。

  有学者认为,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2003年期间,其实都属于这个“定额预算时代”。这一时。


本文由:乐鱼app官方网站提供